冶金工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對保持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冶金技術的來源
很久很久以前,茫茫宇宙中誕生了地球。宇宙好比是一個高溫冶煉爐,將還原的金屬向中間聚集,沉在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Fe,Ni金屬熔體),然后金屬的表面形成硫化物層(熔硫),再在表面形成氧化物層(渣),最后在金屬熔體及渣的外表面包圍一層大氣層(相當于溫度壓力氣氛),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形成了。隨后上帝在地球上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類。上帝對人類真是太偏愛了,他不僅給與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質,同時他讓人類學會了思考和利用工具,于是人類成為了主宰世界萬物命運的主人(僅指地球)。從古代陶術中發展而來,首先是冶銅,銅的熔點相對較低,隨著陶術的發展,陶術需要的溫度越來越高,達到銅的熔點溫度,而在陶術制作過程中,在一些有銅礦的地方制作陶術,銅自然成了附生物質而被發現。古人也慢慢掌握銅冶煉方法。
人類很早就學會了如何從大自然獲取自身需要的物質。從石器時代到隨后的青銅器時代,再到近代鋼鐵冶煉的大規模發展,人類發展的歷史就融合了冶金的發展。
冶金的應用及冶金工具
隨著物理化學在冶金中成功應用,冶金從工藝走向科學。
冶金工業是指對金屬礦物的勘探、開采、精選、冶煉、以及軋制成 材的工業部門,包括黑色冶金工業和有色冶金工業兩大類,是重要的原材料工業部門,為國民經濟個部門提供金屬材料,也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冶金的過程中,大型破碎機的使用極為重要。冶煉出上等的有色金屬需選擇優質的破碎機。
冶金工業發展歷程
中國近代鋼鐵工業起源于 1890 年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興建的第一個近代鋼鐵廠 ? ? ? 漢陽鐵廠 ,后來同大冶鐵礦 、 萍鄉煤礦合并改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 ( 簡稱漢冶萍公司) 。 它是近代中國最大的鋼鐵煤聯營企業 , 采用近代技術共生產鐵礦石 1 400 多萬 t , 生鐵 240 多萬 t , 鋼 60 多萬 t ,擁有 3 萬名鋼鐵和采掘工人 , 培訓了一批技術人員 。 漢冶萍公司從 1890 年 ( 光緒十六年) 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漢冶鐵廠起 , 至 1948 年 ( 民國37 年)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組成漢冶萍公司資產清理委員會接收公司總事務時止 ,歷時 58 年 。
舊中國鋼的年產量 , 最高時未突破 100 萬 t 。解放初期勉強能夠修復生產的只有 7 座高爐 、 12座平爐 、 22 座小電爐。但是全國鋼鐵職工以鞍鋼煉鐵廠老工人孟泰為榜樣,發揚主人翁精神,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及技術革新等一系列的群眾運動,短短 3 年時間,鋼鐵工業就全面恢復了生產。 1958 年開始了 “ 大躍進” ,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加上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原蘇聯的背信棄義 ,一度給鋼鐵工業和國民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 1960 年冬黨中央適時提出了調整 、 鞏固 、 充實 、 提高的八字方針,鋼鐵工業在指導思想上實行了重大的戰略轉變,首先轉到為國民經濟,特別是為農業 、 輕工業服務的軌道上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是我國冶金工業持續 、 穩定發展的 14 年。冶金戰線的廣大干部和職工,在黨中央 、 國務院和地方黨委 、 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 “一個中心 , 兩個基本點” 的基本路線,兢兢業業,艱苦奮斗,使我國鋼鐵工業在建國以來所創建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鋼產量由 1978 年的 3178 萬 t , 增長到 1992年的近 8093 萬 t , 平均增鋼 340 萬 t 。 工業總產值由1978 年的266.39 億元 , 增加到1992 年的2230.9 億元,平均每年增加 140.32 億元。1978年全行業實現 利稅 50 億元 , 1992 增加到約 280億元 ,增長近 4.6 倍 。
改革開放以來 , 一批現有鋼鐵企業通過及時改造和擴建增加了生產能力,使我國年產 100 萬 t鋼以上的企業由 12 家增加到 17 家; 年產 50~100 萬 t 鋼的企業由 2 家增加到 21 家。到 1992年,年產 50 萬 t 以上鋼鐵企業的鋼產量占全國鋼產量的 80%左右;年產 100 萬 t 以上鋼鐵企業的鋼產量占全國鋼產量的 65%左右。 1978~1992 年,氧氣轉爐鋼從 34.4%上升到 60.7%以上;工藝技術落后的平爐鋼由 35%下降到 17%;連鑄比從 3.5%上升到 30%;連鑄鋼生產能力由 1978 年的 350 萬 t ,上升到 1992 年的近 3000 萬 t 。14 年來淘汰了一批平爐 、 側吹轉爐和落后軋機,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高爐 、中小型氧氣頂吹轉爐 、 連鑄機 、 中厚板軋機 、 無縫管軋機 、 高速線材軋機及大中型礦山。產品結構初步改善 ,產品質量得到提高 供需矛盾突出的板 、 管 、 帶材產量,從 1978 年的 710 萬 t , 上 升到 1992 年的 2501.6 萬 t , 占鋼材總量的比率由 32%上升到 37.37%。產品質量水平有所提高,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鋼材,達到總量的 60% 左右,產品質量水平有所提高。